您现在位置:热点资讯> 浏览文章

门诊统筹政策越发凸显出双刃剑的色彩,它既能让药店吸引更多的患者,提高客流量,但也会让药店面对药品价格下降、利润空间缩小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药店如何开发慢病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呢?

01


门诊统筹影响药店利润

门诊统筹对于患者来说可以减轻看病的经济负担,但对于药店来说,却是一种挑战。

有药店人在社交平台反映:一个月统筹卖的钱还不够,药师费、软件费、处方费,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湖北省医保局在5月15日召开的门诊统筹定点药店调研座谈会上,就有企业代表反映了这一问题,并建议允许这些药品价格在挂网价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

广西一心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贵港公司总经理兼集团副总经理蔡双在2023乌镇健康大会上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说:“如果门诊统筹全部落地在药店。我们的产品加价率只有15个点,本身这15个点不能养活一个药店的人工成本。”

蔡双还举例说明了他们的企业情况:“我们的企业人工成本至少占到12%-13%,房租成本也基本上占到10%-12%。这两个成本已经到了25个点。怎么养活药店?这就会面临着企业的利润在下降的同时,我们怎么把销售额做到;怎么在现有的品种里面,找出品类的延伸增长点在哪里。”

02


药店医保收入减少

医保支付是药店收入的重要来源,占比近一半。但近两年,药店医保收入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负增长。

这背后,是医保监管趋严的影响。公开报道显示,自从2018年下半年医保改革启动以来,零售药店获得的医保收入逐步开始止步不前。2019年,零售药店的医保收入获得了23%的增速,从1645亿元上升到2029亿元,但2020年的增速只有2%,2021年医保收入增速则为-1%。

业内分析认为,医保监管趋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零差价政策,二是集采政策。零差价政策让药店为了抢客源而降低药品价格,牺牲了利润和收入。集采政策让药店与医院同样销售零差价的集采药品,降低了医保支付费用,减轻了国家医保资金负担。

随着集采的深入推进,一些地区将药店医保支付标准与集采挂钩,将医保控价范围扩大到所有厂家和规格的集采品种,以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这对于集采非中选厂家来说,意味着他们的品种要想在药店市场生存,就必须与集采品种的进价和售价相匹配,否则将失去竞争力。

这对于药店行业来说,意味着低毛利、零差价的销售模式将成为常态。这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流,也会加快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因为大型连锁门店有更多的优势,比如进货价格、品种选择、服务水平等。而且大型连锁不仅可以零差价销售,还能采取“负毛利”策略,争夺医院、中小药店的市场份额。

03


慢病市场是突破口

随着门诊统筹政策的实施,药店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药品价格下降,利润空间缩小,这对药店的经营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药店人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提高销售额,保证经营效益。

其中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开发慢病市场。蔡双认为,在慢病产品中,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延伸产品,与主要产品相配合,满足患者的多方面需求。这样可以增加销售量和销售额。我们应该关注毛利额而不是毛利率,因为毛利额才能反映出真正的盈利水平。

慢病市场的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前景。随着门诊统筹的实施,慢病患者将成为门店未来的主要客流群体。各地探索实施长期处方政策,药品终端的渠道价值突显。

此外,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政策让患者享受更便捷的用药保障,符合条件的患者可在定点医药机构开具长期处方,最长可达12周。由此,慢病患者就不用经常跑医院开药了,只需在医院看完病后,就可以到药店买药了。

定点门诊统筹政策还可能进一步扩大可使用的目录范围。由于价格战已经不是竞争手段,“服务战”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因此,药店在提供优质服务和咨询方面也需要加强能力和水平。

END


关键字:
网友评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