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门诊统筹政策落地难题
2月中旬,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将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多省随之出台具体细则,大批药店成为定点药店。
据不完全统计,到6月中旬,约有18省40000多家药店已纳入医保统筹管理。其中,湖北、江西、陕西、浙江等地落地最多。
近日,老百姓大药房发布的机构投资者交流活动会议纪要中提到,门诊统筹向药房放开的政策对于公司来说中性偏利好,目前公司门诊统筹政策已落地10个省份。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的门诊统筹政策推进速度不尽相同,湖北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省份,其次是江西、陕西、浙江等地。
以武汉为例,全市已有超过5000家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基本覆盖了全市范围,而且在报销条件方面也比其他地区更加优惠。
这样的政策利好无疑为药店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前,业内人士大多乐观表示,随着门诊统筹的加速落地,处方外流将大大提速,药店人的好日子来了。
然而,这样的乐观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处方外流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在5月中旬湖北省医保局召开的门诊统筹定点药店调研座谈会上,有药店人就反应:公立医疗机构处方外流很少,或者虽有流出却注明“应患者要求所开,对安全不负责任”,将责任扔给药店。
02
电子处方流转助力门诊统筹
为了让药店能够更好地享受门诊统筹政策的红利,除了解决处方外流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处方流转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患者能够方便地拿到医院开出的处方,然后到药店购买药品。这就需要借助电子处方的技术手段,实现处方的快速传递和验证。
为此,国家和地方都在加快推进电子处方的应用和普及。据新华社报道,近期,湖南省湘潭市、黑龙江省孙吴县等地开出首张医保电子处方;甘肃、安徽、陕西等地启动了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建设。这些举措都表明,电子处方正在成为门诊统筹政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电子处方流转是通过系统连接医院,将院内处方以电子化的形式同步流转至医保定点零售药房,参保人可通过电子处方信息购买相关药品。
“太方便了。如果没有这个新政策,我还得再换一家医院重新挂号开药。”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在家门口的零售药店,姜云出示医保电子凭证后,药店员工在电脑系统调取电子处方,经过药师核对,姜云买到了地奈德乳膏,同时完成了医保即时结算。
电子处方流转不仅提高了药店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已有26个省份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完成省级统一的医保电子处方中心上线应用,可实现全国跨省的电子处方流转互认及医保线上结算,接入定点医疗机构1.02万家、定点零售药店6.63万家,方便参保人买药。
电子处方流转的提速和扩围,是门诊统筹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药店业务发展的新机遇。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快解决。
根据新华社报道,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只有在院内药品“无库存”的情况下,处方才有可能流出外配,客观上存在处方“流出难”的问题。
一些地区医生和药师相关人员培训不够,对电子处方流转结算相关流程不熟悉,难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此外,当前医保电子处方流转范围还存在局限性,多数试点地区医保电子处方流转还停留在单向流转,即由定点医疗机构流向定点零售药店,区域内的多向流转、跨区域流转仍处于探索阶段。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用药便利,也限制了药店的业务拓展。
为了推动电子处方流转的顺利进行,国家医保局此前曾明确要求,2023年12月31日前,各省份要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电子处方中心,建立健全全省统一、高效运转、标准规范的处方流转机制,实现省域内“双通道”处方流转电子化。
这就需要各地加快推进医保电子处方中心的建设和应用,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定点医药机构接入电子处方中心,打通线上线下的处方流转通道。
同时,还需要探索拓宽电子处方流转的应用场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院、互联网医院、药店之间的无缝对接,为患者提供线上购药“云服务”。
官方支持加快电子处方流转的同时,药店也应加大自身专业能力建设。据新华社报道,有的地区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的药师数量设置不够、专业程度不高,难以满足电子处方审核的要求,导致有的连锁药店多家门店共用同一个药师,难以满足患者审方需求。
电子处方流转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门诊统筹政策更好地惠及群众,让药店业务更好地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