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拆零销售”又上热搜了:拆零专柜药品品种太少受到关注……
01
拆零销售难,具体难在哪?
近日,兰州晚报报道了一则消息,有群众反映:最近发现家里的很多药吃不完都过期了,想买的药有时并不需要一盒,但很多药品不能拆零销售,在全社会反对浪费的背景下,为什么药店不将拆零销售的方式普及到更多药品上?
小小的拆零药品,既是医疗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拆零销售老百姓觉得不错,也能节约医保资金,药店却迟迟推广不开,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困难?
兰州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大多数药店的拆零专柜仅仅放置着几样对应感冒的伤风胶囊、安乃近等药品及消炎药品外,再没有其他的药品。还有部分药店仅能拆零销售驱虫药,其他药品均不可拆零。似乎拆零销售对药店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到底是什么难住了他们?
其实,拆零销售从2000年至今,国家曾经多次修订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其中都明确规定药品零售操作应当包括“药品拆零销售”,那么市场情况到底如何呢?
有药店工作人员对兰州晚报记者表示,店内所售药品除了很少的几样板装的药品可拆零售卖外,其他的药品均不能拆零销售,原因是药品拆零后无法录入电脑,系统规定必须整盒录入。药品一旦打开包装,接下来购买的顾客,会质疑药品安全性。
此外,当药品拆零时,势必需要波及到整体。以胶囊产品为例,胶囊通常是用铝塑包装,如果胶囊与胶囊之间距离挨得近,很容易造成周边破损,药品直接与空气接触造成污染,这时造成的药品损失只能药店自行承担。
还有就是容易造成用药错误。单独用其他包装袋(透明袋),袋上并没有药品原先包装盒那样详细的信息,没有生产日期,离开药房柜台之后便无法知晓其身份,即便有说明书,独立的药品也容易造成混乱,导致患者拿回家之后容易造成用药错误,发生用药不良事件。更要注意的是,有的药品有效期受到拆封影响,这时对于已售还是未售药品均有使用风险。
对于在处方审核方面,拆零也加大处方审核药师的工作难度。一张处方必须有一个调配者,一个审核者。调配的拆零药品一把给到审核药师,药店审核师稍有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配药错误,目不转睛的盯着调配药师也不现实。
最后,则是药店作为市场的一部分,拆零销售有时难以满足成本需求,并且有些顾客不买拆零药,并且明确要求整盒购买。种种因素的叠加,使得拆零销售始终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
02
拆零销售能否回归,不能只看药店的努力
其实,药品拆零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的人员,成本很高,这也导致了目前很多药店拆零难的困境。专家也建议,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引导零售企业开展这项服务。
早前,曾有媒体报道,南京的各大医院在2012年左右都配置了专业的药品全自动分装机。机器根据医嘱,就可以将患者每日用药进行分装。包装袋上还会印有病人的姓名、服药时间、药品名称等信息。工作人员定期会进行检查并消毒,高效且安全,不过这样的一台机器,并不便宜,需要百来万元,这部分钱中小药店难以负担。
如前文所言,虽然政策上对药品拆零销售应当符合的要求做了明确规定,但这些属于原则性规范,实际操作起来每家药店的境况并不相同。相比于设备齐全的医院,零售场所拆零要满足更多的专业性要求,监管上也要更为严格,要求药店中要有专门的区域,保证洁净的分拆环境,有受过训练的人员,有完整的拆零的记录和处方来源。剩余的药品部分数量也都是要记录在案备存,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
在药品拆零的顶端设计上,不妨在供给侧发力,药监、医保、医政等制度设计上倾斜,激发医院和药店提供药品拆零的内生动力。与之相关的是技术创新,借鉴发达国家智能化拆零装备、中心药房配送等经验,提高民众获得社区药事服务的便捷度。
哪怕是一粒药品,也关系到医保资金的安全问题,除了在药品价格源头严格控费外,在销售终端避免药品浪费也是重要议题。随着“三医联动”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医保制度改革、医保基金强监管的推进,药品拆零销售更具有现实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