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线上医保支付,市场变革还需时间
医保接入医药电商,这一看似遥远的概念,近年来已经在部分城市试点实施。但是,这一变革对于医药市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回看近年来医保接入医药电商的现状,或许更显平淡。据悉,2年前,沈阳首批62家试点定点零售药店正式在外卖平台上开通医保支付购药服务,“网上下单、医保支付、送药到家”服务走进沈城市民家中,沈阳也成为东北首座开通“互联网+”医保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城市。
宿迁医保局与美团买药正式开通“网订店送”医保结算业务,宿迁医保参保人可以通过美团App或美团外卖App下订单,在试点定点药店购药享受在线医保结算+即时配送到家。
阿里健康与支付宝、饿了么联合金华市市民中心,在浙江金华正式启动“网订店送”医保结算试点,当地参保人可以通过支付宝、饿了么、淘宝下单,在试点药店“刷医保”买药。
除了沈阳、宿迁等,还有部分城市已经做了一波接入了。但业内人士对搜药表示:“从一些城市接入的实际数据表现来看,其实使用医保量还是较低;并且从用户视角来看,医保其实不是一个纯刚需,在这个场景之下,除非是统筹,用户个账的钱就是自己的钱。”
从这些数据和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医保接入医药电商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明显优势。医保量使用量较低的原因,可能还是与消费者的购药习惯和需求有关。
从消费端来看,药店、B2C、医药O2O的人群差异大。在医药O2O购药者中,年轻人群的占比远高于药店。从场景渠道来看,O2O上更多是临时性的紧急的购药行为。
这些差异使得消费者在不同渠道的客单价明显不同。医药O2O的毛利较低,客单价仅为35元/单。药店购药的客单价大概是O2O的两倍。
由此,在实际应用场景下,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客单价低使消费的感觉并不强,年轻人多数不太在意,所以其实当前来说互联网+医保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变化。
除了消费者的因素,供给端的政策和技术也是影响线上医保支付的重要因素。
从供给端来看,目前国家层面上对于“互联网+医保”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力度还不够有力和完善。当下更多的也是一些省市做试点,积累经验,并没直接从顶层政策设计上来进行推进。
02
零售药店纳入“互联网+医保”定点
近日,浙江省医保局发布《关于浙江省医疗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强力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符合条件的零售药店纳入“互联网+医保”定点。
《方案》明确,要优化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立“患者在线就医、药品线下配送、医保线上支付”的就医新模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纳入“互联网+医保”定点。
另外,通过电子处方网上流转的形式,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药品提供配送到家服务。2023年底,实现互联网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达到200家;2025年底,互联网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达到300家。
根据《方案》提出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底,互联网医保定点医药机构的数量仅为300家,这一目标或许也显示出官方对互联网+医保发展的谨慎态度。
但是,对于政策来说,浙江医保局发布《方案》就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也体现了浙江省在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精神。
展望未来医药O2O的发展前景。业内有一个预测,2025年,线上买药的用户超过3.5亿+,通过O2O模式的医药的规模药品的销售规模超过1000亿+,O2O的订单每天会超过500万+。其中,3.5亿的用户绝大多数是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很多都是中产阶级,这是一大机遇。
那么试想一下,未来线上医保支付大规模开展,会给市场带来多大的收益了?
“我觉得线上医保支付未必会那么快速的增加,因为药品它还相对的是一个刚需用品。”有着几十年医药零售经验的老将周文(化名)给搜药举例说道, 如果我不生病,我可能不太会去买药,它不像其他的几个B2C主流的商场,我没事去买点衣服、买点鞋子、买点化妆品,没有说去逛过药店的,逛药店就是我不舒服,或者是我想起谁不舒服,或者孩子是不是不舒服,我要去买这个药品,我觉得药品的消费目的性很明确,它也是一个刚需用品。
周文认为,线上医药销售大规模接入医保后,可能更多是培养了一些新人群新场景,就像有些年轻人觉得生病了扛扛就算了,现在O2O解决了他这个问题。
“医保支付可以在线上医药销售中发挥作用,不仅可以吸引一些原本不愿意去药店的年轻人,也可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更多的预防性或者居家常备的药品,因为医保支付可以降低他们的消费压力。”周文认为,这样的变化可能不会立刻带来销售的大幅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