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月29日至30日,围绕“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实施后,群众看病买药如何更方便”主题,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正权带领该省医保局专项调研组深入成都高新区的零售药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甲医院进行走访调研,零距离了解群众对改革落地的诉求和意见。
据了解,今年2月份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之前,四川省便于2023年1月1日起落地实施了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该项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重大变革,参保人可以凭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外配处方,在定点药店购药并报销医保费用。这意味着参保群众的部分医疗保障在药店就能实现,减轻了门诊看病的负担;然而,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市民反应最多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买药“不方便”:“家门口就有药店,但是要请医生开处方后才能享受报销政策,所以只能去医院找医生。既然人都到了医院,不直接在医院买药而要拿着处方去药店,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购药想报销需要到医院找医生开处方,暴露了政策实施中的痛点和市民期待的改进之处。
除此之外,走访中调研组也听到了来自基层零售药店的呼声。
当地一位药店负责人面对调研组的再三逼问,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卖的药品不是集采的,零售都是市场价。但按现在的政策,定点药店价格不能高于省药械采购平台相关药品挂网价,这让药房在经营上很恼火。比如某药品按挂网价只能卖50多元一瓶,但药房实际进价就要60多元。如果按挂网价,就会亏本……”
就该药店负责人反馈的行业现状,调研组认为“问题很重要,关系到零售药店发展空间”,并表示会“认真研究”。
02
无疑,四川省医保局这次真枪实弹的调研,挖掘出了当前门诊统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事实上,随着门诊统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放开,很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5月15日,在湖北省医保局召开的门诊统筹定点药店调研座谈会上,以老百姓大药房、国控国大药房、益丰大药房、普仁互联网医院等6家代表企业一口气吐露了5大问题。
这5个问题分别是:1、定点药店参与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后,部分药品按照挂网价负毛利销售导致药店利润过低,影响持续经营;2、公立医疗机构处方外流很少,或者虽有流出却注明“应患者要求所开,对安全不负责任”,将责任扔给药店;3、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定点药店医保政策缺乏全省统一政策,导致各市县区随意处罚和克扣药店医保资金;4、医保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存在患者档案无法共享,一张处方多处使用,死亡患者无法及时销户等问题;5、武汉市要求药店HIS系统改造在今年6月份之前完成,难度较大。
针对企业反映的上述问题,湖北省医保局相关处室负责人逐一进行了说明和解释,并提出了医保局的解决和改进建议。
门诊统筹大方向上给患者购药提供了方便,减轻了患者看病的经济负担;但该政策对药店而言,却日益显现出挑战性的一面。从四川医保局和湖北医保局的调研中可以看得出,当前药店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进价高于售价的亏本销售现象。
关于门诊统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药店亏本卖药问题,很早就有药店人在网上反馈“一个月统筹卖的钱还不够药师费、软件费、处方费,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2023年乌镇健康大会上广西一心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贵港公司总经理兼集团副总经理蔡双就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蔡双坦言:“如果门诊统筹全部落地在药店。我们的产品加价率只有15个点,本身这15个点不能养活一个药店的人工成本。我们的企业人工成本至少占到12%-13%,房租成本也基本上占到10%-12%。这两个成本已经到了25个点,怎么养活药店?”
03
药店期盼配套政策能跟上
以卖药为生,靠利润赚钱,这是千百年来药店能够生存的根本。然而,为了惠及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政策的顶层设计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导致在某些具体的实施环节上难免会损及部分群体的利益。
按照某些省份现行的门诊统筹政策,定点药店的药品售价不能高于省药械采购平台相关药品的挂网价,因此限制了药店自主定价的权利,出现了药店普遍反映进价高于售价的亏本经营现象。
可以说,川鄂两省医保局的调研活动暴露了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政策落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
以上问题可能并不能代表当前市民和零售药店面临的所有困扰,定点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以来还有哪些问题比较突出?欢迎文末留言分享。
END